《悲欣交集》|如何认真地过完这一生?
李叔同:世俗中的风流公子,佛门中的得道高僧。
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,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,可以购买此书原版。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,如有兴趣,敬请点击收听。
核心书摘
《悲欣交集》精选了作者数十篇文学、美学随笔、札记,反映了作者积极入世与脱俗出世兼具的人生和美学追求。李叔同早年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,在艺术方面兼擅多能,主张以美育来净化人心,强调艺术必须有社会承担。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徜徉留下的文字,既关艺术之要事,又深寓人生之智慧。晚年更注意将佛学思想引入艺道之中,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传统美学平淡、恬静的审美风范。翻开本书,跟随作者的脚步,走入艺术的殿堂吧。
关于作者
李叔同,著名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、书法家、戏剧活动家,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从日本留学归国后,担任过教师、编辑之职,后剃度为僧,法名演音,号弘一,晚号晚晴老人,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。
本书鲜知
学什么?如何认真地过完一生
年轻时,他是一个富家公子,才华横溢,书琴棋画,无所不知,知而精通。曾留下一曲千古《送别》: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……也曾追求特立独行,不拘束,交四海朋友,泡天下美人。轻来狂世界,醉来得真知。人到中年,却突然开悟:姹紫嫣红不耐霜,繁华一霎过韶光。生来未藉东风力,老去能添晚节香。于是他从红尘中一代风流李叔同转身变成得道高僧弘一法师。清凉,清凉,无上,究竟,真常!
《悲欣交集》向我们呈现的弘一法师认真、坦荡的一生:他的前半生,把个人情感的敏锐和丰富程度,都推到了极致;他的后半生,又从感知里排除掉了个体欲念,将内心融入十方世界,关怀世间众人。那么,他临终所感到的悲欣,也许不再是自己的情绪,而是在世界上游荡的所有悲欢。
你还会发现
· 李叔同的童年生活;
· 李叔同对书法的热爱;
· 李叔同遁入空门的原因。
一、翩翩公子李文涛
公元1880年金秋九月,李叔同诞生在天津的一处深宅大院里,他的父亲李世珍为他起名“李文涛”。李叔同的家是津门地区有名的官宦豪族,他的父亲是和李鸿章同年的进士,担任过吏部主事,后来,李世珍弃官从商,经营盐业和钱庄,在最鼎盛的时候,李家的财富能排在天津地区前三位。
但这种好日子在李叔同5岁的时候就结束了。那一年李世珍去世,庶出的李叔同和他丫鬟出身的生母很快就被边缘化,但天资聪颖的李叔同没有过分沉浸在父亲逝世的悲伤中,转而投入到了童学的启蒙中。
李家的家风非常严,李叔同的二哥李文熙也很疼爱他这个弟弟,他主动担起为他国学启蒙的责任。在哥哥的指引和监督下,李叔同读了很多书,四书五经、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一样没落下。不仅如此,闲暇时间,李叔同还自学刻印、书法和绘画,而且每一门都有模有样,于是李叔同的“神童”名号就在街坊邻居口中传开了。
年少的李叔同虽不谙世事,却能敏锐地感受到世事的变化和无常,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天资聪慧,另一方面,童年的遭遇也让他变得比同龄人更敏感。
从16岁开始,李叔同就对周围的一切和自身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质疑,他对过去热衷的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突然没了兴趣,他的“叛逆”的反弹比普通人更强,他彻底放下了四书五经,转身投向了戏曲,一头扎进了戏园子。
这时的李叔同对名伶杨翠喜一见倾心他不顾二哥和家人的反对,和杨翠喜正式交往,但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,这也是他日后出家为僧的诱因之一。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个人:读书的时候认真,画画的时候认真,学戏的时候认真,谈恋爱的时候也认真。
二、远渡重洋的留学生
当时国难当头,时局动荡,血气方刚的李叔同参加了维新变法,在变法失败后,李叔同逃往上海避难。
在上海的李叔同过了几年纸醉金迷的生活,后来,他考进了上海南洋公学特班(这是今天上海交大的前身),成为蔡元培的学生,和黄炎培、劭力子、胡仁源、谢无量等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成为同学,从此就跟以前那些风流韵事彻底说再见了。
遗憾的是,就在李叔同的生活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候,又遭遇变故,他年仅46岁的生母去世了。母亲的逝世对李叔同的打击极大,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。他变得彷徨无措,不知道人生的路该怎么走,正赶上当时是晚清末年,面对山河破碎、民生凋敝的景象,一心想要救亡图强的李叔同决定远赴日本,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,也希望可以逃离这片熟悉的土地,逃离悲伤和苦闷。
临走前,他写下了著名的《金缕曲》。
“披发佯狂走。莽中原,暮鸦啼彻,几株衰柳。破碎河山谁收拾?零落西风依旧,便惹得离人消瘦。行矣临流重太息,说相思,刻骨双红豆。愁黯黯,浓于酒。
漾情不断淞波溜。恨年年絮飘萍泊,遮难回首。二十文章惊海内,毕竟空谈何有?听匣底、苍龙狂吼。长夜西风眠不得,度群生哪惜心肝剖。是祖国,忍孤负。”
李叔同借词抒怀,回顾自己二十年的人生,表达披肝沥胆,忍辱负重,立志报国的满腔豪情。
李叔同到了日本以后,考进了东京美术学校,主修西洋美术,兼习钢琴和作曲,他将满腔的悲愤和一身的才情,挥洒在纸上,他从素描写生入手,创作了很多裸体写生画,不仅表现出超群的绘画技艺,还冲破陈规陋俗,大胆探索。后来,李叔同回国教授美术时,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裸体写生课。
三、一代名师李叔同
李叔同回国后,一心想成为一位艺术家,传播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,改良中国传统艺术。但在机缘巧合之下,李叔同没做成艺术家,却成了大学的音乐和美术老师。李叔同的执教生涯成绩斐然,我国五四期间不少著名的音乐家、美术家和作家,都曾受过他的指点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漫画家丰子恺。
1914年,17岁的丰子恺进入李叔同所在的学校读书,跟着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美术。丰子恺从小就喜欢画画,因此学得格外认真。他后来回忆说:“李叔同教图画,跟其他人不一样,他在课堂上放了木炭石膏模型,一边讲解一边教学生画,并且在黑板上给学生示范。”很多学生就按李叔同黑板上的画进行模仿,但丰子恺不一样,他想原来那些样本,都是看石膏模型画出来的啊,怪不得那样生动。于是他就仔细观察琢磨模型,对比不同角度、光线下模型的区别,渐渐明白,画画不应该是那么死板地依样画葫芦,所以他的进步神速。
有一天,丰子恺有事到老师房间去,完事后正准备走,李叔同突然叫住他,对他说:“你画画进步很快,我在南京、杭州两地教书,没有见到过像你这样有悟性的学生,好好学,以后有问题尽管来问我……”当晚,丰子恺兴奋难眠,从此真正喜欢上了画画这门艺术,也喜欢上了儒雅温厚的李先生。
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,他不仅教丰子恺音乐、绘画,还教他做人。从李叔同那里,丰子恺不仅学会了写生画法,更重要的是,他在李叔同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精神。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,李叔同是个非常较真的人,在他的影响下,丰子恺做事也变得一丝不苟;李叔同十分注重人格修养,认为要做艺术家,必须先做一个好人,而丰子恺一生也都秉持着这样的理念,坚持做一个君子。
在学院的教书生涯给李叔同带来了一段相对宁静的时光,也是在这一时期,他创作了我们熟悉的名篇《送别》: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;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;一杯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
这时的李叔同开始变得越发孤僻,他经常闭门谢客,一个人独自写作绘画、研读佛经。
四、佛学宗师弘一法师
正当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学习,想要追随李叔同探索开拓中国的现代艺术时,李叔同却突然决定削发为僧,遁入空门。
1916年,李叔同的好友、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夏丏[miǎn]尊来找李叔同,二人在聊天时,夏丏尊说了一句,“像我们这种人,出家当和尚倒是挺好的”,没想到这句话彻底击中了李叔同,他开始认真地思考出家这个念头。不久之后,李叔同在一本日本杂志中,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疗法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内容,出于好奇,就决定试一试。
因为当时李叔同深受神经衰弱症的困扰,他尝试过很多方法,但都没有成效。李叔同下定决心要间歇性地断食后,就去了杭州西湖边的虎跑寺,在寺中断食了20天。这20天让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,也给在外漂泊40多年的灵魂找到了归宿。从那时开始,李叔同坚定了吃素的念头,回到学校后,更是整日念经颂佛。慢慢地,出家的念头就在心里萌发。三年后,李叔同正式在虎跑定慧寺出家。
这个消息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讨论,世人很难理解李叔同的行为,批评声也是纷至沓来。但丰子恺非常理解他,丰子恺说:“人的生活,可以分作三层。一是物质生活,二是精神生活,三是灵魂生活。我们的弘一法师,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。他的‘人生欲’非常之强。他的做人,一定要做得彻底。他早年对母尽孝,对妻子尽爱,安住在第一层楼中;中年专心研究艺术,发挥多方面天才,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;强大的‘人生欲’不能使他满足这一层,于是爬上三楼去,做和尚、修净土、研戒律。”
面对各种声音,李叔同只管自己低头念经诵佛,对山门外的风风雨雨,毫不在意。从此,世间少了一个惊才绝艳的李叔同,多了一个普通的僧人弘一法师。
修了佛的弘一,眼里没有一样是不好的,身外之物他早已不在乎。在修佛的后半生里,他云游了很多地方,四处讲法弘扬律宗,还在厦门创办了一所佛学院,命名为佛教养正院,开始了律宗复兴的步伐。
1942年10月13日,弘一法师写下“悲欣交集”四字,结束了他不寻常的一生,据弘一法师的弟子记载,弘一法师火化后,还拣出各色舍利1800粒,舍利块500颗。
五、悲欣交集,不负此生
弘一法师是个纯粹的人,做什么事情都做得纯粹。按照丰子恺的说法:“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想做个百分之百的人,但后来受到环境、习惯、欲望等阻碍,往往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人。现在世上,百分之九十的人已经堪称伟大,而百分之八十就算是寥寥无几。哪怕是百分之五十的人,也都已经可以划归上流人群。但弘一法师不同,他就是百分百的人。古往今来,世所罕见。”
从少年风流,到弃离红尘,弘一法师一直努力活成“百分之百”,活成不为世俗杂念所动摇、只求安放内心的人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?
其实,李叔同之所以能成为丰子恺口中“百分之百的人”,答案就是,从小到大,他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倾注百分之百的努力。从五岁启蒙读书开始,李叔同就养成了刻苦学习和自律的习惯;八岁就已经开始攻读《四书》《左传》等经典;休闲时间也不浪费,都用来学习书法,每日坚持临摹,一个八岁的孩子就已经初步掌握了全情投入的诀窍。
在后来的音乐学习中,他延续了这样的学习态度,心无旁骛,整日沉迷于音乐和钢琴之中;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子,他不惧兄长的反对,硬是学了在当时地位还比较低下的戏曲艺术;远赴日本学习美术和科学时,他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苦读;回国任教后,他能把原本“非主流”的美术课和音乐课提升到学校主要课程的地位,影响了无数学生。天才好像就是这样,总是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价值,并且不断努力。
但如果只是认真和努力,离“纯粹”似乎还有些距离,这中间还缺少一样东西,那就是爱。
在弘一法师剃度出家后,曾经写给妻子一封信,在信中他说:“我做这样的决定,并不是我寡情薄义,只是为了更永远、更艰难的佛理,我必须放下一切,放下名声、财富,还有你。这些都是过眼云烟,并不值得留恋。”后来,李叔同的妻子就问他:爱是什么?他答:爱是慈悲。
佛学大家赵朴初先生曾经用一首诗评价弘一法师的一生,诗中说,“深悲早现茶花女(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,曾扮演过戏剧《茶花女》中的女主角茶花女),胜愿终成苦行僧。无数奇珍供世眼,一轮明月耀天心。”弘一法师的人生,一半是极致的凡俗,一半是极致的佛学。前半生享尽荣华,后半生孤守青灯。虽然人生前后半程的风景大不相同,但爱和慈悲始终贯彻其中,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出来。
总结
国学大师南怀瑾说:“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,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。”在经历了前半生的疑惑、痛苦、喜悦和幻灭后,李叔同终于在庄严宝相、香烟缭绕的寺庙中,遇见了自己。丰子恺把人生分成三个层次,分别是物质的、精神的和灵魂的,这就是李叔同不同时期的人生境界。在一个层次达到顶峰时,空虚迷茫、孤独寂寞就会随之而来,而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向灵魂空间的层次攀爬,保持认真,保持慈悲,是能够支持我们不断攀爬下去的动力。(编辑:stan)
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,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。
相关内容:
【诺奖文学】《大地》(下)|这片土地,埋葬了我好端端的前半生。
《上山下乡: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》|上山下乡运动始末。
上次推送内容:
汉书·高五王传| 止损的真正意义在于止未来之损,而不是现在的点滴得失。
本次推送:
《悲欣交集》|如何认真地过完这一生?
《游戏化思维:改变未来商业的新力量》|如何让用户嗨?
【严选好书】破碎的大张伟,凭什么值得你们一直怀念?
《细节营销》|如何抓住客户?
【严选好书】《三十而已》百万大单的真相:别只看到运气,还要看到底气。
下次推送:
《拼实业》|一支没有穿军装的产业部队,是如何帮助美国赢得二战的?
【严选好书】纵欲式消费,让你变得如此失控。
《万科30年稳健的企业管理》|如何让“新欢旧爱”不离不弃,你得学刘备。
【严选好书】做到这四点,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。
《精英消费:新时代的精英消费者研究及销售秘诀》|中秋节的夜晚,你想过怎样打动他的心吗?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